商品貸款的頁面標題通常標榜著「輕鬆借到錢」,以極低的條件門檻和方便性,成功營造出小事一樁的感覺,加上貸款額度不高,容易說服急需用錢的人決定申辦。
在足以眼花撩亂的廣告投放結果中,所有商品貸款皆可盡信?其中充斥著哪些陷阱?究竟商品貸款該符合哪些要點才算合理?本篇文章將從新聞實例觀察分析,彚整不肖業者的誘騙手段,避免急用錢時還雪上加霜,遭受商品貸詐騙。
商品貸詐騙手法案例分析
業主非法經營應注意是商品貸詐騙
案例:依鏡週刊實際採訪的結果表示,有民眾在申辦商品貸後,沒有拿到合約書及相關商品貸的證明文件,附加費用和收費細目皆不透明。
解析:坊間通常都是以融資公司的名義提供商品貸服務,但並非所有打著融資公司名號的業主,都是合法或具備可信度,民眾如果未先釐清融資公司的借貸規範,很容易被魚目混珠的不肖商家利用。
合法經營的融資公司應具備以下特點:
- 依公司法設立法人,應完成登記公司商業資料,可到全國商工行政服務入口網直接查詢公司名、統一編號或公司營業編號,確認是否真實存在及登記現況。
- 雖然融資公司法草案尚未正式通過,但該草案擬定融資公司放款給民眾的年利率不得超過 20%。目前民法與銀行法的年利率上限皆調整為 16%,除了當舖法特立的 30%,其餘放款利息皆應有跟隨市場的默契,若年利率超過上述範圍太多,都是不合理的收費標準。
- 有實體店面及長期經營的公司為優先選擇,保有在地永續服務的理念,相較之下比較不必擔心變動性太高,也不怕交易結束後就突然失聯。
- 選擇上市上櫃的規模企業會更有保障,確保公司營運資金充足。

結論:民眾在申辦商品貸前,更應放慢腳步停看聽,只要依照上述挑選業主的要訣,就能有效避開不合理的情境。
超額貸款有可能是商品貸詐騙
案例:卡債受害人自救會顧問吳宗昇表示,業主常教唆民眾以高單價的家電、手機作為貸款標的物,但市價大約五萬的冷氣卻可以借到三十萬元,另外最常見的手機,也可以借到好幾萬,貸款額度明顯都超出標的物本身價值很多倍,造成年輕人很容易去借。
解析:對借錢的人來說,能一次性處理資金缺口最為理想,但實際申請的商品金額,往往不一定能滿足所需,若要劃分多次借款也非常不便,這時放貸者若主動提高申貸金額,往往能釣魚成功。
對放貸者而言,貸款的金額愈多也愈有利潤,因為通常都是以複利計算,也就是利滾利。若申貸者帳單還不出來,積欠的本金利息會重複加總計算,相對能收取的懲罰性利息就會更多。或是明明有按時繳款,但不允許提早清償債務,業主拉長還款期數,確保賺取足夠的利息費用。

結論:雖然解決手頭問題是迫在眉睫的事,能理解想要借滿、借夠,趕緊將眼前的缺口暫時填補的心理,但其實超額貸款的代價,有可能會在日後的每一個月,變成再度擊垮生活的回馬槍。超貸本身就不合理,所以主動提出可滿足超貸需求的業主,皆必須慎思考量。
貸款額度愈高,利息也必然會像雪球一樣愈滾愈多,如果沒有事先估算自己的財力,或檢視未來收支情況是否足以應付,冒然的申辦高利息的商品貸,反而只是讓自己身陷到另一個「不止息」的債務風波。
利息本金一起滾,有可能是商品貸詐騙
案例:新聞案例提到有民眾貸款借 50 萬,利息和本金最後卻累積到 102 萬。民眾期間無力繼續還款時,積欠的本金和利息隨之一起複利計算,造成債款愈積愈多。
解析:融資公司由於目前無法可管,若以銀行法年利率 16%,或早期融資公司法草案擬定的年利率 20% 來看,合理的「年利率」不應超過 20%。
若以「月」、「日」為計息時間單位,應記得再乘以 12 個月,或乘以 365 天,以合理的年利率作為參考標準,超過太多則不合乎市場利率行情。

結論:利息的計算方式,則應在諮詢時,以及雙方合約上記載清楚,計算方式、利率、每期應繳多少錢,都應該在對保簽約前充份理解,若有模糊地帶,或是合約內無載明相關資訊,都要特別小心。
教唆假買賣有可能是商品貸詐騙
案例:鏡週刊採訪身受其害的民眾表示,業主教唆他去賣場拍高級進口冰箱,畫面不可帶到價格標籤,而且還有指定的品牌,回傳照片後就能等過件。而且拆分成多筆商品,還能方便湊滿民眾需求的額度。
解析:沒有實質的買賣行為,僅是拍攝商品照片作為買賣幌子,將違反公司法第 15 條。可分期付款的放款業務,目前僅允許銀行與合法融資公司承辦,其他借貸機構則必須要有實質商品的存在才可以。所以當業主指使民眾,為達目的必須進行假買賣或假裝有商品時,都已觸犯法律條例,民眾不應隨意以身試法。

結論:目前《融資公司法草案》尚未通過,並且也無法歸納至金融業,因此不屬於金管會的管制範圍,連帶著也不適用於《金融消費者保護法》,所以在法律灰色地帶,不肖業者緊抓商機,自訂遊戲規則的情況並不罕見。
民眾只能事前再三確認,保留有揭露各種詳細條例的合約,不應著急借款而便宜行事。若對方教唆進行一些不符合常理的行為,此時就應提高警覺心,勿隨性配合。
刻意取銀行名稱,有可能是商品貸詐騙
舉例:玉山商品貸款、滙豐商品貸。此為假設舉例,若有雷同實屬巧合,並非確切意指本範例為非法詐騙公司。
解析:商品貸款絕大部分都是透過網路線上辦理,所以有些業者會刻意將公司名字取得令人混淆,讓人乍看之下誤以為是銀行或較知名的融資公司,民眾容易在沒有戒備的情況下,就輕易付出信任。
結論:銀行沒有商品貸款業務。
而大型知名融資公司也請盡量以官方網站申辦為主,許多代辦業者會打著大型融資公司的名號成立申辦網頁,但通常可以發現該網站資訊量過少,也與融資公司的官方網站有些許差異,申辦前請務必確認網頁內容是否合理。
商品貸詐騙鎖定的目標族群
容易被商品貸業主盯上的目標族群,通常在個人信用程度上應相對弱勢,所第一時間在銀行端難以實現貸款需求。當身邊的親友也無法對自己伸出援手時,又害怕向地下錢莊借高利貸的後果,這時候商品貸款、機車貸款、手機貸款等名義的小額輕鬆貸,就格外吸引正無助徬徨、為錢愁的人。

下列條件皆是有可能、有意願想嘗試商品貸的族群:
- 信用小白:也就是與銀行端沒有信用往來紀錄的關係戶,通常指沒有申辦過信用卡的人,所以聯徵紀錄裡,雖然沒有負面扣分的評價,但也因為完全沒有可供參考的信用指標,所以對銀行端而言,屬於信用程度未知的存在,無法直接預設良好信用,所以也無法輕鬆申辦貸款成功。
- 信用瑕疵:個人聯徵紀錄中,若信用分數低於 400 分,就屬於信用不良,通常向銀行申辦任何貸款都不會成功,所以必須轉向民間機構籌借資金。
- 家庭經濟支柱:此類群族的人,年紀大多居於中年,大約 45 ~ 60 歲,主要擔任家裡經濟支柱的角色,但有可能遭受突發或意外狀況,導致生活吃緊,必須另外想辦法借支處理問題。
- 學生:因商品貸款是近幾年才發展出來的商業模式,所以通常都是透過網路廣告宣傳,搭配誇大不實的各種誘惑,吸引沒有財力的年輕人嘗試,藉以滿足生活上無法負擔的消費欲望。
商品貸詐騙特徵大彚整
申辦商品貸款前,請小心停看聽,查看業主是否有這些特徵,務必避開詐騙陷阱。
- 仿銀行名或知名融資公司名。
- 公司資訊不公開,無法搜尋到實體地址、營業登記、電話等。
- 事前要求提供證件或存摺正本。
- 事前要求支付相關規費。
- 不斷標榜「一定過」。
- 利率過低,不符合市場平均。
- 教唆假商品買賣。
- 貸款額度超過標的物的市值太多,明顯促成超貸行為。
- 官網形式為一頁式臉書廣告、假網頁等。
- 只提供 LINE 資訊,要求加好友後再細談,其他資訊不透明公開。
- 主動投放手機簡訊及來電推銷商品貸。
若已遭商品貸詐騙該怎麼辦?
如果懷疑自己已遭受詐騙,可以進行下列補救措施:
- 已提供證件、存摺者,請先向警局及銀行申報掛失。
- 搜集所有證據,包含 LINE 對話紀錄、電話通話紀錄、電子申請書、申辦網頁等。
- 撥打以下任何一支專線進行申訴:
- 反詐騙專線:165
- 警政署反詐騙專線:0800-018-110
- 警察局:110